說起成長,每個人都有一個成長的故事,那里面有歡樂,有悲傷,有感慨,也有遺憾。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墾人, 父母是下鄉(xiāng)知青。我生長在農場,在農場的子弟學校上學,現(xiàn)在工作在農場,近四十年的生活就沒離開過農場。
記得小時父親說過,他十幾歲就下鄉(xiāng)到了農場。那時剛剛建場,他們趟洪水,住窩棚,睡草席,付出了很多艱辛,一步步地建設著。因為隨著父母工作的調動,我兒時在豬場、雞場都待過,總是接觸各種動物。家里住的是小平房,平常撿柴火、燒大灶、睡土炕,常把野葡萄、西紅柿、胡蘿卜當水果吃,那時要是能吃一次頓肉就跟過年似的。到了上學的年齡,因為駐地沒有學校,父母工作忙,所以從上小學開始就住到了舅舅家。舅舅是農場的領導,工作非常忙,很少閑在家。那時農場開展什么項目,舅舅家里就有什么書,“非洲鯽魚”、“黃壤小西瓜”、“草莓”等等,之后自家的院子就成了試驗田,而我則是十分有口福的,這些實驗性種出來的草莓、西瓜我都可以最先品嘗,那時覺得這些東西真是好吃呀!
正是他們這父輩人的辛勤耕種,農場得到了快速發(fā)展。1987年我們家分到一間兩室一廳的房子,搬進了新居。后來政策開放,父母承包了雞舍,有了當時來說是算是豐厚的收入,家里也添置了洗衣機、彩電、冰箱等電器,還給我買了輛小伙伴們都羨慕的自行車,就這樣我和同學們騎著自行車跑完了我的中學時代。
從上中專開始我走出了農場,每當放假回到久違的農場,總感覺很親切。一轉眼到了該工作的時候,我來到了我的第二家鄉(xiāng)---工農聯(lián)盟農場農墾醫(yī)院。初到這里,同事們就像老師、長輩一樣無私的給予我力量,助我成長,很快我的工作得到了院領導的認可,留在了這所職工醫(yī)院??赡菚r的工農聯(lián)盟農場適逢瓶頸,子弟學校解散了,工廠合并,人員下崗,職工醫(yī)院也自負盈虧。我也到人才市場去招聘,面試合格后,不知是什么原因我放棄了,留在了這所看似沒有前途的職工醫(yī)院,但是因為對農墾的感情,我從沒后悔。
世紀之年的到來,集團領導們審時度勢,與時俱進,針對農場的地理優(yōu)勢,相繼開發(fā)了物業(yè)公司、房地產等項目。這些年隨著公司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,職工們的收入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大部分職工都購買了商品房,上下班開上了小汽車,生活的品質有了很大的提高。農墾醫(yī)院也納入了醫(yī)保定點醫(yī)院,職工居民取藥、就醫(yī)方便之極,我也成為了這豐碩果實的受益者之一,這不禁讓我也為當時留下的決定而倍感幸福。
我伴隨著農墾40年的發(fā)展,同經起伏變幻,共沐風雨陽光,一路走來,一起成長。
(農墾醫(yī)院 李麗)